“非遗”小知识(中)

280

“非遗”小知识(中)

Q: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般分类?

A:

Ø民间文学

■ 白蛇传传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家喻户晓的白蛇传传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所塑造的白娘子、许仙、法海和小青等人物形象,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人性解放的渴望,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说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传统习俗,使白蛇传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口头遗产之一。

Ø传统音乐

■ 古琴艺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Ø传统舞蹈

■ 狮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狮舞,又称“狮灯”、“舞狮”。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

Ø传统戏剧

■ 皮影剧(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广东的陆丰皮影戏、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凌源皮影戏等。

Ø曲艺

■ 粤曲(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曲是由粤剧分支出来的,是广州方言区流行最广的一种大曲种,用广州方言演唱。粤曲的音乐性强,曲调优美动听,注重声腔艺术,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特色。其唱腔属于皮黄系统的板腔体,梆子、二黄、牌子曲、小曲、歌谣构成其整体,同时亦吸收诸如龙舟、南音、木鱼、粤讴、板眼等民间说唱。

Ø传统体育、游艺、杂技

■ 太极拳(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内容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

Ø传统美术

■ 佛山木版年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木版年画的生产兴盛于清代乾嘉年间,以技艺划分,佛山木版年画包括原画、木印、木印工笔三种类型;以题材划分,则有门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三种类型,其主要功用为祭祀、祈福和装饰环境,体现了人们驱邪纳福的愿望。佛山木版年画,反映着佛山本地文化的历史根源以及佛山传统民间绘画和印刷工艺的一些基本情况。

Ø传统手工技艺

■ 石湾陶塑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湾陶塑技艺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及周边地区,它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在创作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石湾公仔”陶塑技艺按实物形态可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其中,以人物造型为代表的“石湾公仔”陶塑技艺形神兼备。

Ø传统医药

■ 针灸(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针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人们利用金属针具或艾炷、艾卷,在人体特定的部位进针施灸,用以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并由此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人体经络腧穴理论,成为中国医学的一枝奇葩,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Ø民俗

■ 七夕节(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也是旧时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